t85586

1967年,深夜,战斗英雄郭兴福,含泪掐死两子一女,随后与妻子一起割腕,结果没有

1967年,深夜,战斗英雄郭兴福,含泪掐死两子一女,随后与妻子一起割腕,结果没有成功,郭兴福被判处死刑。老领导许世友一向嫉恶如仇,得知此事后,却一反常态,要求枪下留人。 郭兴福1930年出生于山东邹平县延安村,家境贫寒,父亲早逝,母亲独自拉扯三个孩子。他仅读过三个月书,12岁便加入山东省保安团当勤务兵,艰难求生。1948年济南战役,他随部队起义,加入解放军,投身华东野战军第13纵队,参加了淮海、渡江、淞沪、漳厦等战役。战场上,他冲锋在前,荣获三等功,194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,信念坚定。 1951年2月,郭兴福进入第十四步兵学校,刻苦钻研战术、射击和军事地形学,18门课程中13门优秀,5门良好,毕业时被评为“上等”。1955年,他被分配到南京军区第12军34师教导营任排长,获少尉军衔。在教导营,他深入研究小分队战术和技术训练,积累丰富经验。1959年5月,他调至34师100团二连任排长,一年后升为副连长。 1961年初,军长李德生到二连蹲点,郭兴福被选为训练改革试验负责人。他身高一米八,腰间挂着手枪和一面小红旗,手持步枪,声音洪亮地讲解战术动作。四个月后,他的训练方法成效显著,军里抽调四名参谋协助整理教学笔记。1962年夏,总参谋部军训部处长郝云虹观摩后,提议命名为“郭兴福教学法”。这一方法以“勇、猛、准、狠”为核心,注重实战,深受部队欢迎。1964年,全军推广此法,郭兴福成为全国训练标兵,声名大噪。然而,时代风云突变,他的辉煌生涯面临严峻考验。 1967年1月30日深夜,南京军区某地一间简陋平房内,油灯昏黄,桌上的红烧肉散发香气。这是妻子李淑珍从食堂买来的美食,孩子们吃得满嘴油光,笑声短暂填满小屋。墙上贴着孩子们的画,画中一家四口笑容灿烂。哄睡孩子后,郭兴福与李淑珍坐在桌前,手紧握,沉默不语。屋外寒风呼啸,室内空气压抑,油灯影子在墙上摇曳。 午夜时分,屋内死寂。三个孩子睡在床上,呼吸平稳。郭兴福起身,脚步沉重,地板吱吱作响。他走到床边,低头凝视熟睡的孩子,眼泪滴在被子上。他咬紧牙关,双手颤抖,一手捂住长子嘴,一手掐住脖颈,孩子挣扎几下便没了动静。他依次掐死次子和幼女,每一下都让他身体微颤。完成后,他跌坐在地,喘息不止,泪水模糊视线。 他回到桌前,拿起小刀,刀刃在灯光下闪寒光。李淑珍低声说:“我先来吧。”郭兴福深吸一口气,划开她的左腕,鲜血喷涌,染红桌面。他迅速割开自己手腕,血流滴落在地,发出“滴答”声。两人瘫坐,等待死亡。然而,死亡未至。李淑珍苏醒,见孩子已死,丈夫昏迷,踉跄爬到窗边,推开窗户,纵身跳下,却摔在地上未死。 郭兴福随后醒来,发现自己仍活着。他怒不可遏,拧下桌上的灯泡,塞进嘴里咬碎,电流击倒他,却未致命。他又抓起剪刀刺向自己,血流满地,仍未如愿。救护车鸣笛声刺破夜空,医护人员冲进屋内,将他们送往医院。郭兴福被判死刑,事件引发广泛争议。 悲剧发生后,郭兴福被判处死刑,但老领导许世友得知详情后,坚决反对。他认为郭兴福因不堪迫害才走上绝路,非真正罪人。许世友亲自干预,先将其逮捕,保护免受进一步伤害,再拖延审判,争取转机。他在法庭上为郭兴福辩护,强调其战斗功绩和教学贡献,恳请从轻发落。 1967年11月,形势缓和,郭兴福的罪名被撤销。1970年,在许世友的坚持下,死刑改为缓期两年执行。1979年,他无罪释放,恢复军职,担任南京军区高级步校战术研究室副主任,继续为军队建设贡献力量。 1985年8月27日,郭兴福带队外出考察地形。车辆行驶在崎岖山路上,突然失控,翻下山坡。他当场遇难,享年55岁。消息传出,部队上下震惊,战友们为失去这位英雄而惋惜。他的离世,标志着一个传奇人生的终结,也让人感慨时代对个人的无常影响。 这桩悲剧的起因,源于郭兴福在特殊年代面临的巨大压力。他曾效力地方武装,1948年起义后投身解放军,凭借战功和才华崭露头角。然而,1965年起,他因历史问题受到质疑,被迫接受不公待遇。白天被批斗,夜晚才准回家,身体和精神双重折磨。他拒绝捏造事实攻击老领导,展现了坚定的原则,却也因此承受更大压力。 1967年的那场悲剧,是他崩溃的顶点。他选择带全家走上绝路,试图为妻子和母亲安排后路,将50元存折寄给老母亲,希望她安度晚年。然而,计划失败,他与妻子存活,三个孩子却永远离开。法庭上,他被判死刑,舆论哗然,有人认为他是罪人,有人同情他的遭遇。 许世友的介入,成为转折点。作为南京军区司令,他了解郭兴福的贡献和遭遇,认定他是被逼无奈。他不仅保护了郭兴福,还为他争取了重新做人的机会。1970年的缓刑判决,1979年的无罪释放,都离不开许世友的坚持。 1985年的车祸,意外终结了他的生命。他曾无数次求死未果,最终却以这种方式离开,令人唏嘘。他的故事提醒人们,英雄也是凡人,会在压力下崩溃,而救赎与希望,往往来自他人的理解与支持。